[10] 余家菊先生曾将荀子教育学说专门辟出积论与渐论而详论。
仅有德性却无力量的政治迟早要演变为乱政。经文的记载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,但至少可以证明二伯(霸)在周代有其历史的正当性。
在《春秋》经中,以灾来表示警戒。它是春秋时期齐桓晋文所成之霸业的制度基础,以及由霸业所彰显之霸道的思想根源。④蒋庆:《再论政治儒学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,第12页。如果分别来看:《公羊传》对霸政的表彰和批评都清楚明白,《穀梁传》则与《公羊传》相似而稍显暧昧,《左传》则对霸政有更多正面的描述和评价。但是,霸主的教化,特征非常明显,那就是权谋的考量和功利的目的。
此后,便开始以圣人(尧、舜)标准来要求君王,以圣人之治来要求现实政治。譬如,对待贤能者的态度。若气断神灭,则周公‘不若旦多材多艺,能事鬼神及‘文王在上之言,皆诳言矣,曾谓圣人而诳言乎哉?信得此,则盗跖期颐之死,乃是真死,而颜子三十二亡,未尝真亡也!【8】形寿虽形体死亡而止,名寿因德立而在形体死亡之后还能流芳百世。
【15】三人所说可归结为一点:一切有大德的人泽及众民和后世子孙,众民和子孙得其惠泽而多仁寿,这就是仁者寿含有的更广意义。‘仁者寿者,言仁者少思寡欲,性常安静,故多寿考也。3朱熹:《论语集注》卷三《雍也第六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,1983年,第90页。《乡党篇》所记录的孔子日常起居,更是为后人展示了仁者的具体生活方式。
夫形体者,人之精魄也。由此可见,仁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处世,对他人恭敬、尊重、真诚、宽厚,并以不厌倦的态度给人以帮助,同时自己又敬业、进取、守信、办事有效率,这样必然为自己的生活营造一个温馨、和谐、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。
吾观夫自古以降,其有能植德者,不寿其身,则寿其名及其子若孙。仁是生命的种子,是天地生生之力的凝结。按照这种寿数绝对命定的观点,孔子仁者寿的命题不再是客观上可以度量、验证的,而是沦为一种内心的感悟和体验。天莫之为而为,非我所能必,但当顺受而已。
天地悠久,而人与之并立而为三才者,天地之性,人为贵也。吕大临《论语解·雍也第六》云:山水言其体,动静言其用,乐寿言其效。动而不括故乐,静而有常故寿。圣人所以不屑言数者,恐人为恶而不为善,一归之于数耳。
皇侃疏解《论语》此章,主要是对陆说加以发挥,没有多少精彩之处。第六,仁者寿即是与天地之性相一致,安于本性之静,而非主于身以求养生延年之效。
因此,仁者寿并非人生的真理,不过是劝善的一句口号而已。10 李修生主编:《全元文》卷一六〇《胡祗遹一五·论道》,凤凰出版社(原江苏古籍出版社),1998年,第487页。
有德者无福,有福者无德,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。仁者恩泽仁寿及于民众和子孙,即使其生命短暂,亦可称之为寿。这两个命题显然是矛盾的。当然,养德虽对养生和延年益寿非常重要,但切不可以养德取代养生和医疗卫生。天地以四时行,春是生之始,夏是生之长,秋是生之收,冬是生之藏。寿作为人之肉体生命的存活岁数,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。
《论语·先进》曾列孔门十哲,德行类中颜渊、冉伯牛在列。然此语为孔子探疾时执冉伯牛之手而言,当其面而言其即将丧亡,于情理不合。
安守此性即是仁者,唯有仁者方能安于此性。德义令闻者,精魄之荣华也。
《论衡·正说》载:上寿九十,中寿八十,下寿七十。其实,孔子对此早就有过明确的说法,《论语·宪问》有载: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
【12】意思是说,天地有仁之性,故能健而不息。人的人生而静的本性与天地之性相通,人之寿也与天地之寿相通。【3】此说可谓简明扼要,指出仁者无他,安于义理而心虚静,循规蹈矩而行有常,长寿不过是仁者的生活效验而已。既然死生有命是比仁者寿更为根本的话语,寿命长短由命决定,那么,仁对于寿还有多大意义?元胡祗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邢昺说:此章初明知仁之性,次明知仁之用,三明知仁之功也。能说的就是所谓仁者寿,这可以劝诱人们从善而不从邪。
《论语·阳货》载:子曰:‘予欲无言。他著《论道》云:所禀之气数,岂能逃之哉?若气数能逃,则学长生者得之,而颜子不夭矣。
朱熹注此章云:乐,喜好也。由此可知,仁者寿和死生有命都出自孔夫子之口。
通是道者,内自得于心,虽殇子犹彭祖也。它在伦理学意义上的内涵,就是肯定行仁是通向幸福的桥梁,大德必得其寿。位列德行的闵子骞,四十九岁而死,也属于不寿的一类人。仁者寿不过是指仁者之形体生命较常人存在得更为长久。
且其学有诸己而未充实,箪瓢陋巷不改其乐,夫子表其食无求饱、居无求安之意以励门人,其实颜子有郭内外之田,何尝极贫?因其敏而好学,故夫子屡为嘉赏。正如荀悦所说:仁者内不伤性,外不伤物,上不违天,下不违人,处正居中,形神以和,故咎征不至,而休嘉集之,寿之术也。
位、禄、名三者均为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,与之并列的寿自然也指身体和生命的长寿。《论语·雍也》又记孔子探视冉伯牛之疾,自牖执其手,痛惜地说:亡之【5】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意思是说:有没有命呀,是命啊!这样的有德之人怎么患有这样的病啊,这样的有德之人怎么患有这样的病啊!他悲天命的不公,他叹天命的难违,他痛德高才美的弟子行将逝去。
这种因素又可以分为三种:一是出身因素,包括贫富、贵贱、嫡庶、职业等。仁来源于孔子及其所尊崇的先贤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感悟。